“科创中国”2020年“企业创新大家谈”第二期专题
2021-12-10

科技成果产业化及人才配置

凌沛学

山东大学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鲁商集团首席科学家 山东省科协兼职副主席


9月16日,以“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科创中国”2020年“企业创新大家谈”第二期活动在济南举办。活动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济南市科学技术协会、山东省科技咨询中心有限公司、山东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承办。主论坛现场,鲁商集团首席科学家、山东省科协兼职副主席凌沛学以"科技成果产业化及人才配置"为主题做主旨报告,以下是他的主要演讲内容。

我们国家最近提倡“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金服用”紧密结合的技术转化体系,这是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一个重大调整,特别是把政府的职能放在了首位。最近有很多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参与到整个共同体的建设中。总的来讲,就是以整个国家的战略作为主导,坚持市场导向技术创新,加快产业化,实现真正意义的科技创新。整个产业化需要对科技成果、外部环境、资本运作、管理智慧与能力进行高效整合和掌控,才能实现成果应该达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总结30多年工作体会,我做了一个1×5倍增的人力资源配置示意图。整个图分三个方面,中间是科技成果,下面是人力资源,上面是实现的场所。比如对于医药或者生物技术有关行业,如果想要整个研发的成果投入是1块钱,那么整个资源怎么配置?当然1块钱实现不了,目前做医药现在可能也得上亿,一般成果也要100万或者1000万,基本上把它比喻成1,能花这1块钱的人是什么人呢?是科研人员、技术人员或者工程技术人员。在企业里面,可能有大的企业设总工程师岗位,负责整个新产品研发,这个实验成果实现的场所,主要是以实验室为主,像大专院校、科研单位都有相应配套实验室。但总的来讲,不管从人力资源配置,还是实验室配置来讲,都是为了这1块钱。这1块钱如何能够实现科研成果真正把它做出来,所有人力、物力、固定资产都要到位,才能真正做出成果,这是第一。

成果出来以后,要想把它产业化,出产品,按照现在的研究,投入要乘上5倍。如果说,把它产业化投入一千块钱可能需要五千块把工厂建起来,或者把工厂里面的车间建起来,这里面需要生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技能人员。因为工厂里面的配置可能和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是完全不一样的,不管你的学历有多高,知识有多丰富、多领先。到了生产环节,要想把产品做出来,是需要各个方面技能人才的整合。实现场地就是工厂,需要建车间,车间需要装备,需要仪器设备,需要生产设备,甚至药厂还需要净化设备等,整个投入要乘上5倍,任何一个成果要转化的话,需要5倍的投入。起码作为投资者来讲至少要有五倍投入的资金准备,才真正能够把一个成果生产出所谓的产品,这是第二个层次。

第三个层次,又扩大了5倍,是25倍的投入,实现产品上市的人才是销售方面的人才。原来我在福瑞达的时候,基本上销售方面的人才待遇,包括人员数量远远大于生产。全国有三十个办事处,每个办事处有几十个人,那么这样加起来至少有五六百,最多的时候有一千多销售人员,而工厂的生产人员可能只有一二百人而且包括辅助岗位。因此实现一个产品从产品到商品的转化,需要各方面的销售人员,这个配置是必须的。有很多企业投资6块钱花出去了,到了25块钱的时候,不愿意再投入或者投入分配不当,因为这部分人员面向的市场是消费者。对于医药公司来讲,它的市场可能是医院、药店,整个场景做下来以后,其整体投入是非常高的。按照现在1到5到25,这个投入是必须的,缺一不可。当然这个比例不同产品可能有点区别,但是总的规律是这样。很多企业家,特别是做房地产的,认为医药是朝阳产业,开始做药厂也买了药,但是到25块钱如何花的时候,要么不重视,要么不懂。

到目前为止,没有几个做房地产来投资药厂做得很成功得,就是因为25块钱不会花。特别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在介绍一个企业的时候,他们往往只会提这里吸引了多少博士、多少专家,甚至多少院士来站台。在前面6块钱花得再漂亮,这25块钱花得不当,或者说不重视、不懂,最后产品肯定变不成商品。这6块钱花出去以后,从经济学来讲,属于沉没成本,没有任何效益,只有把产品变成商品,才能实现投资价值,才有回报。因此如何花这25块钱才能够体现企业家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有很多企业,就死在这25块钱如何花上,不会花,花得不当或者说用人不当,最后这25块钱进了下水道,钱没少花,产品没卖出去,最后工厂关门了。销售不要讲学历,博士未必就能把产品卖得好,而且从管理上来讲,如何来激励,这是作为企业管理者要面临的一个最重要的课题。如何面向市场配置各种各样的销售人员,从而实现从一个科技成果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是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怎么花这25块钱是最关键的。

如何把一个商品变成一个品牌?或者引领一种消费,这是另外一门学问。商业模式、市场定位,甚至包括包装设计都非常关键,培养市场方面的人才可能需要的代价更高、花的钱更多,把市场人员乘以5倍得125,这125块花出去、花到位、花得正确、,基本上可以在整个业界树立起一个持久的品牌。

讲两个简单的例子,福瑞达从2000年开始,每年就在这125块钱上持续投入,做润洁滴眼液。大家可能原来看过这个广告:“读书、上网、看电视,视疲劳点润洁”。在2000年到2009年,每年在这个品牌累计广告投入接近一个亿,包括当年做球场广告,后来做电视广告、网络广告,一直到今天还在持续。因为今年疫情很多企业的滴眼液产品卖不出去,但是福瑞达整个滴眼液系列全部脱销,生产不出来,上半年实现净利润一个亿。这个持续投入产出也是非常可观的。投资到位,产出再给扩大5倍,可能就会实现625块的产出,当然这里面有品牌价值并需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持续的投入加上企业的管理到位,基本上就会成就一个暴利的行业。

福瑞达在整个医药行业是个受人尊重的医药品牌。没有各种各样的绯闻和不良记录,而且不管是眼科产品、骨科产品、皮肤科产品,甚至包括最近的化妆品影响力都是在持续增加的,企业也由一个单纯的医药企业变成医药集团,再到现在的上市公司,这个历程应该说是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的。

当年这125块钱花出去以后,福瑞达引领着视疲劳治疗理念,在全球导入视疲劳防治概念,所以现在好多人,包括小孩,上学、看电脑多了,点点眼药水。甚至最近有很多跨境电商,去日本旅游回来以后背了一堆参天眼药水,觉得它多么高科技,这都是20年以前我们玩剩下的概念。比如说把玻璃酸钠加到滴眼液里面,把薄荷醇加到滴眼液里面。在日本现在细分市场也分级,从一个星、两个星一直到五个星,好多人买五个星的眼药水,它会刺激眼流泪,购买者就会觉得它很厉害、有效果,实际上这几个分级原因就在于薄荷醇含量不一样,仅此而已。因此参天在中国也建了厂,整个消费理念也树立起来了。

所以滴眼液市场、眼睛护理市场形成了一个产业群,国内也诞生很多品牌。而且大家在眼睛充血、疲劳时知道该滴什么样的滴眼液,因此把这125块钱花出去,产出也是很可观的。从管理学角度来讲,做研发需要总工来管理;产品生产方面,需要一个管生产的副总或者生产总监;到商品阶段需要一个销售总监或者销售副总;到品牌阶段,需要一个市场总监等等。越往上需要付出的代价越高,这样才可以聘用到真正的人才,否则你做不了。当然这里面最后还有一项,就是复合型人才。如何找一个懂技术、会管理、会经营的企业家来做总裁是一个企业成败最关键的因素。可能100个企业里面大概可以看到一到两个成功的,其他都垫背了,企业的寿命也不超过三年。

把刚才这张纸表汇集一下,投入、产出、市场利益、人才配置,基本是1乘5理论,五倍倍增理论。把1乘5理论套用上,基本上能知道企业的问题出在哪个地方或者哪个环节,往往这里面不同的是实现场所需要的人才不同,特别是管理人才,是企业成败的关键。

我理解的人才分四类,当然不一定对,这是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同人有不同划分:

第一类是研发人才,可以细分成研究型人才和开发型人才。研究型人才,现在上大学、搞研究、发表SCI文章,强调影响因子是多少。第二种人才就是开发型人才,中国应该多培养一些具有开发能力的人才,不要光在实验室蹲着,也要上市场看看缺什么产品,产品研发出来要对社会有贡献。否则只发一些理论性的文章,一般人看不懂,虽然可能在国外影响力很大,但是到了国内谁也不认识。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这两方面的研究型和开发型人才,特别是开发型人才,国内还是比较稀缺的。

第二类就是技能型人才,国家最近开始重视了,叫大国工匠。总的来讲,应该学德国、日本,把一个东西精雕细琢、做得更好。

第三类刚才已经谈到了,要懂市场、会管理、有知识。“知识”包括产品知识甚至研发知识,能把握市场,能和人沟通。这类人才不是书呆子,以前有很多的博士、硕士可能做研发做得很好,但是一到市场那是真不行。销售是一门学问,也是一个很高层次的人才,所以有很多管理和销售的专家,平常能看到的讲课大部分都是这方面的人才,能说会道,善于与人沟通。

到现在为止中国在人才方面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第四类人才的稀缺。有些专家从政干得还不错,但是到企业做管理,特别是能做决策者的没有几个。因此,从这个方面来讲,如何配置各方面资源,不至于决策错误,又能使企业可持续发展,真的需要培养一批复合型管理人才。这种管理人才做企业、做管理是需要天分的,需要天才。能把一个企业做好,大概100个人里面,98、99个都失败了,大家看不到,然后把一个成功的无限放大,就成了七彩。像马云就属于导师类的,平常不说话,一说话都是真理。从企业角度来讲,如何培养一个总经理达到一个复合型的管理人才,是董事长最该干的事,而不是董事长亲自赤膊上阵。既要管理好投资,也要配置好资源,其中人力资源,特别是第四类人才,是一个企业成败的最关键要素。


(根据“企业创新大家谈”速记材料整理,由山东省科技咨询中心有限公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