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科技日报:将科技小院建到农民心坎里
2024-12-14

12月1日,尽管温度已经降到了零度以下,但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的汶河古渡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里仍然暖意融融。上午十点,合作社负责人董瑶正用新鲜的烤地瓜和富硒红薯干招待着来访的客户。

“平均每天都能接到上千斤鲜红薯和一二百袋红薯干的订单。”说这句话时,董瑶显得底气十足。对这位大学毕业后返回家乡、深耕土地的新农人来说,科技小院的落地成为合作社发展的转折点。

在汶河古渡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门口,挂着各种各样的牌子,其中最显眼的便是“甘薯科技小院”。

“2017年在省市科协专家的帮助下,我们将种植的甘薯打造成了绿色富硒产品,并和山东农业大学、省市区三级科协、省市农技协共建了甘薯科技小院,发展绿色标准化种植,甘薯品质和口感大大提升。”董瑶说,甘薯科技小院落户合作社后,科研人员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通过发明甘薯收获机械,帮助农户实现规模化生产。

“以前收获一亩甘薯每天大约需要3个人。”董瑶说,用了机械以后半小时就能完成,每亩地节省人工成本几百元。

据介绍,甘薯科技小院还打造了“育苗基地—规模种植—鲜薯回收、储存—加工—销售”的全新产业体系,带动示范种植1000余亩,亩均增收3000元。

在山东采访,科技小院的故事还有很多。

科技小院是建立在农业农村生产一线、矗立乡土中国的创新空间和最基层的科技服务赋能平台。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推广科技小院模式,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专家服务农业农村。

与汶河古渡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距离不远,同在岱岳区的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也在享受着科技小院带来的好处。这个小院由该专业合作社联合泰安市科协、山东农业大学等共建。

“通过科技小院科研团队的帮助,我们合作社建立了新品种培育基地200亩、农技推广示范基地600亩、良种繁育基地1.8万亩,惠及36个行政村、1.5万户农民,吸纳就业60人,人均年增收15000元。”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薛丽娜说。

泰安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董磊表示:“建设科技小院,对应着基层的迫切需求。我们的科技小院都建到了当地农民兄弟的心坎上。”在泰安市岱岳区科协党组书记、主席关承虎看来,“科技小院就像一个金字招牌,用专业水准、科学种植,在特色农产品转型升级、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技小院在为农民赋能的同时,也在培养人才方面“大展拳脚”。

刘宇航是2024级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农艺与种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将课堂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让刘宇航成为泰安甘薯科技小院的常客。

“小院的研究生每年至少7个月在田间地头完成自己的研究。”岱岳小麦科技小院首席专家代兴龙说。

据了解,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科技小院培养的学生侧重应用研究。研究生培养单位依托企业建立科技小院,把研究生长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重点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在学校学习期间则侧重理论研究,为生产技术的改良奠定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