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之基、发展之核,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初步具备了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迈向科技强国的坚实基础。当前科技创新形势与趋势面临多重格局,加强形势把握对于谋划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任务和建设路径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一、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应对全球重大风险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支撑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全球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科技创新水平成为影响利益相关各方战略博弈的关键变量。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我国一些高端产业链对外依存度过高、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时刻警示我们,科技自立自强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把握好历史大变局的趋势和机遇,必须高效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定不移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基石和关键力量,加快构筑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科技根基,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纵观人类发展史,科技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生产力提升的关键因素。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科技创新做好“动力引擎”、当好“开路先锋”,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强筋健骨”、注入强大动力。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供给体系规模和水平,推动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释放和创造新的巨大需求,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的持续性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地位和能级。只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着力点、主要支撑体系和新的成长空间,才能牢牢依靠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驱动实现“内涵型”增长,将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目标扎实落地。必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为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三)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抢占未来全球科技制高点的必然要求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研范式发生重大变化,以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多个前沿技术领域交叉融合,发生多点突破、齐头并进的链式变革。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速度和精度不断深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颠覆性创新不断涌现,各国竞相布局新领域新赛道,围绕未来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这为我国实现科技赶超提供了百年不遇的重大机遇,同时也存在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风险。只有通过科技自立自强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技术策源能力、新产业塑造能力,才能赢得发展主动权。
二、科研安全问题更加凸显,国际格局在加速调整
(一)大国权力竞争和转移,国际关系拆分与重组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剧,2022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这种世界格局的重塑和调整更加明显。全球进入了一种大国权力竞争与转移的重要时期,国际关系更加复杂多变,部分国家或追求新的国际地位或谋求更多战略自主,世界各国都在寻求自身的重新定位,在利益得失的权衡之下,国家间关系变得不能持久和更加不稳定,国与国之间的同盟更加频繁地拆分与重组。中美是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变量,美国对我国科技发展的遏制态势短期内不会改变。
(二)科学无国界理念受到冲击
科学虽然具有开放性,但现在这一特性正在被政治目标所打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少数国家对俄罗斯采取大量“科学制裁”,手段涵盖从政府合作机制到官方科研机构,再到高校科研机构、国际大科学工程和国际科技会议的方方面面。对俄科技制裁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力度之强,均属罕见,这打破了西方长期吹嘘的“科学无国界”论调。由制裁与反制裁引起的科研封闭趋势,将随着冲突的延长而持续酝酿和传播,未来科学研究受政治胁迫可能成为一种新的世界现象,我国科技自身发展安全尤其是科研安全受到严峻挑战,原本科学领域自由交流和国际合作的传统,现在也明显受到政治牵连,这在国际社会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国家科研合作正在受到冲击。
(三)技术人为割裂更加明显
当前国际技术合作变得愈来愈困难,出现的一系列技术遏制与打压策略,以及连带受到影响的相关国家技术合作,进入“脱钩”“半脱钩”的困难时期。从全球范围来看,在新冠疫情危机下,国家利益优先、本国利益至上的情绪进一步在全球蔓延,对外关闭或有条件地开放国内市场的事件时有发生,科技问题意识形态化的趋势明显增强,乌克兰危机爆发以后,科技创新受政治裹挟的现象更加普遍。
三、我国进入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破题攻坚期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进入新阶段、开启新征程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是科技现代化,我国能否如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自2021年起,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已进入新征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顺利实现,中国已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当前,我国进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破题攻坚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科技创新如何支撑落实高质量发展成为未来一段时期最重要的任务。
(二)科技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蓬勃发展,并加速向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渗透、持续扩张,不断重塑经济社会新格局,同时引起管理组织、商业形态、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变革,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成为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新冠疫情发生后,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速度进一步加快,在疫情压力下,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均加快数字化改造,具有网络化、平台化、分布式等特点的创新组织模式不断涌现,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作出持续改变。同时,在全球气候异常化、极端天气频发的情况下,各国更加认识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性,纷纷加快制定和落实绿色减排方案,绿色化成为全球未来发展的硬性需求。总之经济社会转型向科技索要答案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三)科技创新进入必须向科学原创能力要源动力的关键时期
从技术经济长周期来看,一个国家的科技要想真正崛起,必须依赖教育改革培养高层次科学人才形成内生能力。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体量已稳居世界第二位,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意味着科技反哺经济的需求加大,科技内生发力、科技高质量发展是必然要求;从科技创新自身来看,创新能力、技术应用已迈出坚实步伐,创新型国家初步建成,下一步要大力提升科学原创能力,补足“科学”这个短板,才能真正建成科技强国。
四、新兴技术驱动的科研范式正酝酿突破,场景创新成为重要驱动力
(一)科研范式和科研组织方式在加速变革
人类正在步入新的科研范式变革周期,数据密集型科研范式变得越来越重要,研发活动向网络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应用导向、场景驱动为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提供新方向;技术集成成为创新常用形式,越来越多的科技问题通过集成现有技术而得以解决,创新活动地域、组织与技术边界不断延伸、融合,多主体协同创新趋势更加明显;科技研发与应用的结合更加紧密,创新活动不断向下游延伸,“生产”成为继“研究”“发展”之后的第三创新环节;“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商业化应用”距离日益缩短,“市场需求—技术需求—科学突破”的反向互动更加明显;研发范式不再单纯遵循线性模式,而更多走向多向发力,科技创新的社会属性日益凸显,科技向善成为研发应用越来越重要的导向;在科研组织方式上,国家主导大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的趋势更为明显。
(二)技术科学正在引领酝酿新的技术革命
当前世界正处于第五次技术革命向第六次技术革命转变的时期,整体上仍处在第二次科学革命周期内。科学研究进入报酬递减期,纯基础研究投入产出的边际科学收益降低,大的科学发现日益稀少,更多科学家将科学研究重心向下游应用端移动,应用科学研究十分活跃,竞争异常激烈。在此形势下,应用科学研究尤其是技术科学的研究,将成为引领新的技术革命甚至科学革命的重要力量。由于理论科学研究中可摘的“果子”越来越少,纯科学研究日益呈现“拥挤的高端”特征,为了产生“增量”,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技术科学领域进行竞争,试图通过技术引发的科学原理研究来获取新发现,同时开辟新市场,通过技术来寻求科学突破,正在成为一种新的长期趋势,未来三十年可能引发新的技术革命。同时,国防科技及军民两用技术的研发会受到更多国家的重视,最终可能成为引发科技革命的急先锋。
(三)场景驱动科技在加速迭代升级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人类对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体验要求更高,以科技体验再建美好生活成为人们的基本诉求,让各种“场景”有了更大市场空间。比如北京举办冬奥会、冬残奥会,有200多项科技成果得到应用,涉及绿色能源、5G共享、智能餐厅、自助售卖、科学防疫、智慧观赛等几乎所有与赛事有关的场景。围绕这些场景应用,全国多家单位、多名科研人员开展协同研发和创新,大大提高了技术的集聚和应用扩散。除冬奥会外,近年兴起的“元宇宙”概念也属于典型的场景驱动,在虚实融合和时空重构的场景构建中,区块链加密、数字孪生、空间计算、全息投影等技术得到加速应用和迭代升级。乌克兰危机中,星链、AI识别、无人机技术等加速应用,本质上也是一种场景驱动。从长期来看,创新驱动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而场景驱动成为创新驱动的核心,围绕场景体验为用户提供价值成为最有效的价值创造逻辑,这是科技的未来大势。
曹静 李海丽(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所)/文,首发刊载于《科技中国》2024年第6期 专题:奋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