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简介 由中国三峡集团建设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以下简称“三峡工程”),是地处长江中上游段的大型水利工程,坐落于重庆市到湖北省宜昌市的长江干流上。大坝位于三峡西陵峡内的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并和其下游不远的葛洲坝水电站形成梯级调度电站。三峡大坝高185米,全长2309.5米,总库容量450.5亿平方米,主体建筑土石方挖填量约1.34亿立方米,混凝土浇筑量2794万立方米,钢筋46.30万吨。三峡水电站总装机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846.8亿千瓦时;截流流量为9010立方米每秒,施工导流最大洪峰流量79000立方米每秒,泄洪闸最大泄洪能力为每秒10.25万立方米。
三峡工程有十个“世界之最”:世界防洪效益最为显著的水利工程,世界最大的电站,世界建筑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世界工程量最大的水利工程,世界施工难度最大的水利工程,施工期流量最大的水利工程,世界泄洪能力最大的泄洪闸,世界级数最多、总水头最高的内河船闸,世界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升船机,世界移民最多、工作最为艰巨的水库建设工程。 历史背景 建设三峡工程最初是为了更好地应对长江防洪的严峻形势。1954年,长江中下游发生了罕见的洪水,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洞庭湖区域都遭受了极大灾害,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了严重威胁,国家受到了难以估计的损失,治理长江刻不容缓。且在长江中上游建设大型水电站,还可更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电力、通航等的迫切需要。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水调歌头·游泳》中描述了一番“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对长江三峡工程的未来建设进行了一番美好的构想。然而,三峡工程规模巨大,需要考虑环境、社会、经济、备战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国家对修建三峡工程始终持谨慎态度。
1958年3月25日,中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并组织有关部门、相关单位的数万名专家进行了多次论证,开展了数百项课题研究。但遗憾的是,在当时的条件下,三峡工程要立刻开工实在是困难重重。然而,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三峡工程的意见始终是,一定要搞,而且必须搞!拨乱反正后,国家领导人重新审视三峡工程的建设问题,1986—1988年,水利电力部组织了412名各领域的专家对三峡工程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1993年,中国三峡集团正式成立,肩负了国家赋予的“建设三峡、开发长江”的重要使命。在经过了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后,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兴建。 创新历程 2003年6月,三峡工程建设取得了极大进展,如期实现了135m初期蓄水发电通航阶段性控制目标;2008年,右岸电站提前1年全面竣工;2010年10月,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首次成功达到了175m的正常运行水位;2012年7月,三峡工程最后一台水电机组正式投产;2015年9月,三峡枢纽工程顺利通过整体竣工验收;2016年9月,三峡枢纽升船机正式进入试通航阶段;2019年12月,最后一个单项工程——升船机竣工验收,这意味着三峡工程经过25年的漫长建设,终于全部完成。三峡工程是开发和治理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世界级难题。
首先是水利水电工程技术方面。在三峡工程两次河道截流中,创造性地采用了深水平抛垫底措施;在围堰防渗施工中,引进了国际最先进的防渗墙设备,结合自行开发的新设备与新工艺,探索出世界领先水平的水下防渗施工技术等;在大坝混凝土施工中,首次使用了性能优良的I级粉煤灰和高效减水剂,并优化了混凝土配合比,使优选出的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单位用水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首创混凝土骨料二次风冷技术,创立了一套大容量、全方位、全过程的综合混凝土温控生产体系;在双线五级船闸建设中,取得了直立高边坡开挖、岩体锚固、船闸输水、超大规模人字门安装等几十项技术突破。
其次是机电设备制造与安装技术方面。在1993年三峡工程开工之前,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最大发电机组只有32万千瓦,在大型水电设备的设计制造上较发达国家落后近30年。三峡工程70万千瓦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制造,经历了从左岸电站的参与分包到右岸电站12台机组中的8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面升级,使中国进入了大型水电设备设计制造的世界先进行列。
另外,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十分注意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国三峡集团投入了大量财力和人力进行生态环境的研究,尤其是在长江珍稀水生动物中华鲟的人工繁殖技术方面倾注了心血。不仅如此,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还组织并加强了生态与环境的监测工作,主要任务是监测因兴建三峡工程而引起的各种生态环境因子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了解掌握三峡建坝前后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变化的时空规律。 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三峡工程从构想、勘测、规划、论证、设计到施工,经过了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凝聚了全国众多专家学者的心血与智慧。自开工以来,长江三峡工程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建立工程质量和技术标准10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0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0多项。这些科技创新成果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水电机电设备制造、生态环境保护和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的科学发展。2020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对一批重大科学技术成果进行隆重表彰,“长江三峡枢纽工程”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三峡工程不但解决了长江流域千百年以来的防洪防灾问题,还有利于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永载史册的宏伟壮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