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简介
歼8Ⅱ飞机是我国第一架完全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二代歼击机,由中国沈阳飞机工业公司(简称“沈飞”)和601所共同研发。歼8Ⅱ飞机采用全金属半硬壳机身,机上装配ZHUK-8Ⅱ脉冲多普勒雷达、全球定位组合导航系统及综合电子对抗系统等。ZHUK-8Ⅱ雷达具有上视和下视能力,可同时跟踪10个目标,并对其中2个目标同时实施攻击。1984年6月12日,歼8Ⅱ原型机首飞成功。1988年10月15日,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正式批准歼8Ⅱ飞机设计定型。 历史背景
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各国的战斗机设计思想出现转变,不再追求更高、更快,而是着眼改进飞机的中低空机动性能,完善机载电子设备、武器和火控系统。1979年,中国空军根据我国防空的需要,针对歼8Ⅰ从机头进气限制机载火控雷达性能的缺陷,提出将歼8Ⅰ型飞机改造为从两侧进气,以提高其性能。1980年9月,总参谋部和国防工办正式批准空军提出的战术技术要求,并将新的机型命名为歼8Ⅱ。
创新历程
歼8Ⅱ飞机于1980年9月开始研制。在歼8Ⅰ的基础上,该机改为两侧进气,增加安装航空电子设备的空间,同时改进了火控系统、武器系统、机载电子设备和动力系统,换装了功率更大的WP-13A发动机,使该机具有很好的中低空作战能力和全天候拦射攻击能力。 【从方案论证到设计定型】 1982年2月,按照三机部关于实行科研试制费包干的精神,沈飞将木质样机任务包干给木型车间。为了打好这一场硬仗,木型车间通过层层发动,职工群众纷纷请战、勇挑重担。老工人姜贵珠是七级工,由于腰部动过大手术,当时已从生产一线退至二线。听到动员后,他激动地说:“在退休前能为新机再做贡献,是我最大的愿望,虽然身体不好,但可以做技术参谋,带领青年干。”车间领导身先士卒,组织领导各个突击队的工作,提前10天完成了木质样机的制造任务,还节省资金8万余元。 1983年4月,601所发出歼8Ⅱ全套设计图纸,沈飞公司投入试制。为保证歼8Ⅱ飞机优质、快速研制成功,沈飞公司组织广大职工轰轰烈烈开展了歼8Ⅱ飞机一条龙攻关立功活动,开展了工艺性审查、工装协调等生产准备工作,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并组织了60多个单位近1000人,分工包干进行技术攻关,从而缩短了歼8Ⅱ飞机的研制周期。至1983年下半年,歼8Ⅱ飞机的零件制造进入高潮,共完成了占总数86.8%的15611项零件。首架飞机于1984年3月总装完毕。 1984年6月12日,歼8Ⅱ在试飞大队长曲学仁的驾驶下,成功首飞上天。之后,按照国家批准的试飞大纲,先后共有4架歼8Ⅱ飞机投入定型试飞,经过严格试飞考核,飞机的主要性能指标都达到了设计要求,并于1988年10月15日设计定型。 歼8Ⅱ从方案论证到设计定型,历时8年。由于飞机的方案论证比较充分,原理性试验工作扎实,沈飞仅用17个月就试制成功,被空军领导称赞为“创造了一个奇迹”。歼8Ⅱ飞机于1991年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创新不止——进行多种型号改进】 歼8Ⅱ飞机试制成功之后,沈飞根据部队的需要,进行了多种型号的改进。主要包括:
——歼8B飞机。该型飞机是在歼8Ⅱ设计定型的基础上,即歼8Ⅱ飞机02批加换装了8项设备。1989年9月立项研制,1995年12月26日通过了设计定型,并进行了小批量生产。 ——歼8D飞机。这是我国自主研制成功的空中受油机,于1988年9月开始研制,1989年12月16日,安装了受油探头的飞机首飞成功。1990年11月21日,首架受油机由李均田驾驶首飞成功。1996年4月23日,设计定型。该型飞机经过空中加油,大大增加了航程,很受部队欢迎并进行了大批量生产。该型飞机于1995年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歼8ⅡM飞机。该型飞机是出口型,其改进的核心之一是加装了俄罗斯的“甲虫”型雷达。它不仅飞得高、速度快,而且功能齐全、攻击力强。“甲虫”型雷达具有对空和对地两种功能,在空空状态时,其探测范围前半球为70千米,后半球为40千米,可同时跟踪、搜索10个目标,实施超视距攻击;在空地状态时,能制导空地中程导弹,对地面或海面目标实施精确打击。此外,该型飞机还换装了两台大推力的WP-13B型涡轮喷气发动机。歼8ⅡM飞机是1992年7月22日由有关12个参研厂所组建联合体合资研制的。1996年3月31日,该型飞机由赵士兵驾驶首飞成功;同年11月,由赵士兵驾驶在珠海航展上进行了精彩的飞行表演,为中外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 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当歼8Ⅱ飞机是我国第一架完全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二代歼击机,完整地走完了由方案论证直到停产的全过程。该型飞机的研制生产不但培养了我国一大批飞机设计、制造人才,完善了我国航空工业科研生产体系,带动了飞机发动机、机载设备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而且还积累了丰富的组织管理经验,积淀了厚重的企业文化,弘扬了爱祖国、爱航空、敬业创新等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