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简介 1958年7月20日,位于河南洛阳剑河西部的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现为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拖”)锣鼓喧天,新中国第一台“东方红”54型履带式拖拉机披红挂彩,“隆隆”地开出厂门,接受人民群众的欢呼与庆祝。“东方红”拖拉机引进了苏联ДТ-54型拖拉机技术,采用54马力柴油机,5进1退变速箱,有推土和液压悬挂等变型。它不仅在农垦和农村使用极为广泛,还在水利、交通、土方施工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该机每天可耕地8公顷,是牛耕地的40多倍。20世纪80年代之前,它和其改进型拖拉机(75型履带拖拉机)完成了我国机耕地70%以上的耕作。 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资金严重短缺。然而,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政府还是咬紧牙关,拿出了4亿多元从国外进口了28000台拖拉机,首先供应给中国东北和其他地方的国营农场。对于当时的80多万个村庄来说,这些拖拉机无疑是沧海一粟。为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党中央在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开始规划并决定在苏联的帮助下设计和建造中国第一个拖拉机厂。由于“三北”(西北、华北、东北)是重点农业区,华北是农业区的重中之重,而河南又是华北的农业大省,中央从工业布局和国防安全的角度考虑,最后将厂址定在了河南。1955年,作为“一五”计划156个重点项目之一,新中国第一个拖拉机厂——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在河南洛阳破土动工。 创新历程 195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当时拖拉机厂尚未完全建成,有些厂房脚手架才刚刚搭起不久,不少厂房还是黄土一片,空空洞洞,但大家计划在1958年国庆节前生产出中国第一台拖拉机。为赶工期,全厂职工个个朝气蓬勃,斗志昂扬,实干、苦干、巧干,边土建、边安装、边生产,克服各种困难,开展竞赛和协作。长达半年多时间里,所有工人每天吃住全在厂房里,从早上8点开始工作,一直到次日凌晨1点。
在这种冲天的干劲下,一个个“第一”开始呈现出来。1958年6月20日,铸铁车间冲天炉炼出第一炉铁水;7月8日,生产出第一台燃油泵;7月13日,生产出第一台柴油发动机;7月20日,由一拖制造的新中国第一台“东方红”54型履带式拖拉机诞生,较整体计划规定的出产进度整整提前一年,创造了农业机械建设史上的奇迹。
“东方红”拖拉机开出来了,全车间、全厂职工、全洛阳市的人民沸腾起来,苏联专家组组长道钦科从驾驶室跳下来,向周围工人们祝贺:“你们在设备不全、工具不足的条件下,造出这么好的拖拉机,真是不简单!”1958年10月1日,节日的气氛笼罩着北京城。当东方的曙光升起时,40台“东方红”拖拉机神气地开进天安门广场,接受毛主席的检阅。
1959年11月1日,中国第一拖拉机厂落成典礼在工厂大门前的广场上举行,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正式投产。从这一天起,中国一拖制造的“东方红”拖拉机源源不断地从洛阳开出,驶向全国各地,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大幕就此拉开。 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东方红”拖拉机是中国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拖拉机。它在中国拖拉机发展历程中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一直是中国人心中农业机械化的形象代表。第一代“东方红”54履带拖拉机现陈列在东方红农耕博物馆,她是新中国农机工业的第一代产品。她在中国东北地区服役,创造了31年没有大修的记录。正是“东方红”拖拉机开垦了整个东北的黑土地,使荒地成为粮仓。这款拖拉机被当地农垦局誉为“北大荒精神”的象征。
从上世纪50年代的“东方红”履带拖拉机,到上世纪80年代的“东方红”小四轮、本世纪初的“东方红”大型轮式拖拉机,再到如今的“东方红”动力换挡拖拉机、无级变速拖拉机、智能拖拉机,“东方红”拖拉机始终引领中国农业机械化的技术发展,不断推动中国农机行业的转型升级。随着中国一拖的不断转型升级,中国也从一个连人民温饱都不能解决的落后农业国,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农机制造和农机使用的第一大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