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简介 无缝钢管是一种中空钢型材,由于其承压力强,在工业生产中,无论是机械制造、地质勘探还是国防军工、航空航天都需要它,因此被誉为现代工业的“血管”。1953年10月27日,鞍钢无缝钢管厂直径140毫米自动轧管机组热试轧成功,顺利轧出新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鞍钢集团博物馆的展厅里,至今还保留着新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的其中一段,它静静地躺在那里,见证了新中国从一穷二白发展为钢铁大国的风雨历程。 历史背景 钢铁工业是现代制造业的基础,被视为国家工业化的基石。1949年,刚刚从战火硝烟中诞生的新中国,深切知道钢铁意味着什么。但当时,全国的钢产量不足16万吨,平均下来,还不够给每个中国家庭打一把菜刀。那时,除普通的钢材、钢坯外,几乎所有的特种钢材我国都无法制造,最典型的就是无缝钢管。由于西方敌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禁运,从国外进口无缝钢管的来源中断,而国内还不能生产,这对经济的恢复和国防工业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前,鞍钢是国内唯一一家钢铁联合企业,使用的是日本人从美国引进的技术。东北地区原有的重工业基础较好,而鞍钢的底子又是全国最好的,便成了工业奠基的重中之重。1952年8月,为打破一些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党中央把无缝钢管项目列入重点工业项目的第一项,与大型轧钢厂、七号高炉合称“三大工程”,交由鞍钢组织建设。“三大工程”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中的第一批重大工程,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巨大的经济意义。 创新历程 在“全国支援鞍钢”的号召下,党中央和东北局先后从全国各地召集4万余人参加鞍钢的建设生产。在苏联的帮助下,鞍钢拥有了穿孔机和轧管机等基础设备。然而,要生产出合格的无缝钢管还需要大量的配套工程和各工序的技术磨合。为了尽快掌握生产技术,工人们加班加点学习操作规程,自制操纵模型,天冷、下雨时很多人就钻进平炉里学习。
制造无缝钢管的核心是穿孔技术。要完成钢管塑形,烧红的实心钢坯在穿孔机内被轧辊夹着向前飞转,再由顶针从钢坯中间穿出一个透心圆孔。然而,经过了无数次试验,钢坯始终无法正常咬入。技术人员仔细研究发现,穿孔机轧辊已经被精益求精的工人打磨得过于光滑。要让钢坯有效咬合,是不是应该将轧辊入口锥表面改造得更粗糙?一番整改后,穿孔试验成功了。
1953年10月27日,是无缝钢管试生产的日子。当天清早,几乎所有的工人都提前来到了工厂,下午2点半,随着标志热试轧开始的汽笛响起,操作台上的工人们各就各位。一锭通红的钢坯,从高温加热炉里滚出,钻过穿孔机,再经过轧管、均整、定径等工序后成型。在几万名工人的见证下,新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就此诞生!工人们现场兴奋地喊起了“中国共产党万岁!”
第一根管坯试轧,便轧出了无缝钢管成品,这在国际无缝钢管事业发展中也是奇迹。这时,一位苏联专家与在场的工人握手祝贺说:“新中国从今天起就有了自己的无缝钢管了!”曾到苏联学习无缝钢管的青年工人顾凤富兴奋地说:“我要马上写信向教给我技术的苏联老师报喜。”另一个工人说:“我回家去也要告诉乡里的农民,他们和全国人民没有白白地支援鞍钢的建设。”
从此,新中国有了自己的工业血管。1953年12月26日,毛主席60岁生日那一天,他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工人们从鞍钢生产的第一根无缝钢管上切下了长20厘米的一段,派专人送到北京。毛主席给鞍钢全体职工复信祝贺:“鞍钢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和第七号高炉的提前完成建设工程并开始生产,是1953年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巨大事件。” 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鞍钢无缝钢管厂的投产,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无缝钢管的历史。从工厂破土动工,到第一根无缝钢管问世,仅仅用了1年零3个月。投产后的第二年就先后试轧出了锅炉管、地质管、油管和不锈钢管。在二辊斜轧穿孔机上穿轧不锈钢管成功,是我国无缝钢管生产史上一大盛事,为我国以后的不锈钢管生产起了先导作用。
随着大型轧钢厂和七号高炉相继建成投产,“三大工程”竣工后,我国钢铁产量、品种和质量大幅上升,疏通了工业发展的堵点,我国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到1957年底,我国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汽车制造、飞机制造等一批现代工业部门从无到有建设起来,初步建立起独立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