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应用的抗虫三系杂交棉:银棉2号
 




成果简介

  银棉2号是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邯郸农业科学院和北京银土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高产、抗虫、抗病三系杂交棉新品种。该品种于2003年参加国家棉花品种区试,2005年获得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同年3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银棉2号解决了棉花常规杂交制种中存在的成本高、纯度难保证的问题,同时克服了三系杂交棉中胞质不育与产量呈负相关的难题,成为我国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并应用于生产的优质、高产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品种,标志着我国抗虫三系杂交棉育种技术体系已经成熟,意味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应用抗虫三系杂交棉的国家。

历史背景

  1992年,我国北方棉区棉铃虫大暴发,皮棉减产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棉农“谈虫色变”。原本种植期只使用两三次的农药,由于多次喷洒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接连喷洒20余次也不见效果,很多棉农在给棉花喷施农药时中毒身亡。此外,因施药过量土壤受到极大污染,稻田无法正常耕种。

  与此同时,拥有抗虫棉棉种资源的美国孟山都公司企图占领我国种植棉市场,提出苛刻条件,要求出售棉种所获利润的6成要交给孟山都公司,此外要求棉农不许自己留种子和繁殖,否则就是侵犯知识产权。外国企图通过这种手段间接控制我国棉花的生产结构和产量,并影响全球棉花的市场价格。外国一旦垄断中国市场不仅会给我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会影响我国棉花生产的主动权。

  面对跨国公司的“剥削压榨”,我国“863”计划将“转基因抗虫棉研制”列为重大关键技术项目进行攻关,相关课题的研究得到了更多支持,抗虫棉的产业化和推广也得到了各地的重点关注。

创新历程

  1994年,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单价抗虫棉研育成功,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成功研育抗虫棉的国家。1996年,双价抗虫棉研制成功并于1999年通过安全评价,在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9省区得到推广,比美国双价抗虫棉应用于生产早了整整5年。2002年,郭三堆带领的科研团队成功研育的融合抗虫棉,于次年进入安全评价并获得生产试验。2005年,高产、高效、高纯度、低成本的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分子育种体系研制成功,在通过转基因技术解决恢复系恢复力不强的问题后,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问世。

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随着对抗虫棉研究的深入,我国不断研制出适合国内不同棉区生长的抗虫棉。至2009年,全国累计推广国产抗虫棉3.2亿亩,其所占的市场份额已从1997年的7%扩大到93%。与此同时,抗虫棉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超过500亿元人民币,棉农增加收入150多亿元,农药用量减少数万吨。随着国产抗虫棉研制技术越来越成熟,中国抗虫棉的产业化道路也越走越宽广。2001年10月,在第三届高交会上,我国与印度第二大种子公司签订了“中印合作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研究与产业化”项目。此外,巴基斯坦、澳大利亚、越南等国也表现出了强烈的合作意愿,中国抗虫棉开始迈出国门,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