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
 




成果简介

  港珠澳大桥(Hong Kong-Zhuhai-Macao Bridge)是中国境内一座连接中国香港、广东珠海和中国澳门的桥隧工程,位于中国广东省珠江口伶仃洋区域内,因其超大的建筑规模、空前的施工难度以及顶尖的建造技术而闻名世界。港珠澳大桥全长55千米,其中主桥29.6千米、中国香港口岸至珠澳口岸41.6千米;桥面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

历史背景

  港珠澳大桥的前身是原规划中的伶仃洋大桥。20世纪90年代末,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认为有必要尽快建设连接港珠澳三地的跨海通道,以发挥港澳优势,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1983年,香港富商胡应湘提出兴建连接香港与珠海的伶仃洋大桥。199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伶仃洋跨海大桥工程项目。 1999年至2002年期间,伶仃洋大桥工程项目搁置。2003年,伶仃洋大桥项目被港珠澳大桥项目取代。2004年,港珠澳大桥前期协调小组成立,全面启动大桥各项前期工作。2005年,港珠澳大桥确定采用Y型线路,大桥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2007年,港珠澳大桥三地落点位置确定,分别为香港大屿山石散石湾、澳门明珠点和珠海拱北。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工建设。

创新历程

  港珠澳大桥无论工程规模、技术难度还是投资金额都创造了新纪录。港珠澳大桥建成后,成为世界最长的跨海连线工程,而港珠澳大桥的海底沉管隧道被公认为当今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穿过海底之后,再通过两端的人工岛,和大桥相连。隧道穿过的海域,也是伶仃洋的深水区,最深处超过了45米。在这么深的水域修建桥梁难度太大,采用隧道是科学明智的选择。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采用了沉管法进行修建。沉管法是修建海底隧道通常采用的方法,但是它一般适用于浅水区和风平浪静的水域。港珠澳海底隧道所在的地域,自然环境非常恶劣,有一条规划中的30万吨航道,通航环境复杂,航线众多,船舶流量大。同时,此处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的保护区核心位置,环保要求一点都不能含糊。在如此苛刻的条件下用沉管法修建隧道,难度可想而知。

  沉管法,顾名思义就是将一节节提前预制好的空心管道,安设在水底开挖的槽道之上,做好防水处理之后,再回填覆盖,形成一条人工隧道。由于沉管最终需要永久安放在水底,对密封性和防水性要求很高,一旦漏水,后果非常严重。由于气候条件恶劣,沉管埋深最大超过45米,适用于浅水区的沉管技术显然不再适用,必须在原有的技术上做大胆创新,才能满足现场施工的实际需求。因此,港珠澳海底沉管沉放采用杠吊法。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遥控技术,可及时掌握管段的位置与状态,实现管节的姿态调整、轴线控制和精确对接,从而安全、准确、短时间内实现管段的沉放与对接。

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港珠澳大桥的建立,破除了珠江西岸的地缘不足,有利于珠三角区域内企业的转型升级。同时,通过对港珠澳周边物流资源的整合,有利于提升珠三角区域制造业的总体效率。因此,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和通车,标志着珠三角区域的发展步入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