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超高层建筑施工装备集成平台:“空中造楼机”
 




成果简介

  中建三局于2015年研发出的智能化施工装备集成平台系统,适用于对超高层结构进行施工,可将结构施工过程所需的各类机械设备、配套设施、操作平台、防护设施以及智能监控等集成于一体,并为不同专业工序的施工同时提供作业面,实现不同工序间的错层流水施工。采用该集成平台,可使结构施工规范化、标准化,并可大幅缩短施工工期、节约施工成本。

历史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土地供应日趋紧张。向高空发展,在有限的土地上建造更大面积的建筑,成为了建筑业的必然趋势。超高层建筑的快速发展不仅提高了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率,还显著提高了工作和生活效率,实现了资源高度共享。但超高层建筑层数多,结构形式复杂,施工难度大,传统的施工模式在机具设备、平面布置、工序安排、各类配套设施等方面的管理较为繁杂,不利于超高层建筑施工的安全、成本和工期控制。

  2007年,中建三局参与建设高432米的广州国际金融中心(又称广州西塔),总工期仅1007天。传统的爬模、滑模施工都需要将模架安装在混凝土现浇层。混凝土现浇层支设模板,各模板间相互独立,待混凝土达到养护强度后再拆除,继续向上支设模板。显然,按照传统模式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施工完全是天方夜谭。

创新历程

【第一代低位顶升模架的研发】
  传统模式走不通了,就要趟出一条新路。中建三局牵头的项目技术团队提出大胆设想:研发一个封闭的模架体系,用大行程、高能力的液压千斤顶从待施工楼层下2~3层开始顶升,可充分利用仅有的3个支点,还能完美避开高位混凝土养护时间,提高核心筒施工速度。于是,第一代顶模——低位顶升钢平台模架体系应运而生。与传统施工技术相比,低位顶模更稳定、承载力更大、抗风能力更强、施工效率更高,用时10小时即可完成顶升。广州国际金融中心项目核心筒施工速度最快达到两天一个结构层,总工期比传统方式缩短280天,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世界速度”。

【第二代低位顶升模架(模块化)的研发】
  2009年,中建三局的技术人员开始主攻“空中造楼机”的研制工作。此时,广州西塔已建成,重一千多吨的钢平台却由于全钢焊接,难以周转,成了一堆造价高昂的“废铁”。既然构件焊在一起导致无法周转,那就把构件拆开,制作不同模块,用搭积木的方式组装顶模。

  正当技术人员研究组装方案时,公司中标福州第一高楼——福州世茂中心,新一代顶模将用于此项目,留给三局技术人员的时间仅有2个月时间。为保证顶模一次拼装成型,必须经过实验测试其精度和承载力。研究团队的王开强带着2名同事整整1个月常驻生产厂家,在空旷的场地上预拼装出高25米、面积近千平方米、重1500吨的顶模系统,并进行荷载试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预拼装一次成功,第二代顶模也顺利拼装应用。福州世茂国际中心结构封顶后,模架结构部分成功周转至福州宇洋金座项目,周转率达80%,大幅降低了后续成本。

【第三代低位顶升模架(微凸支点)的研发】
  正当第二代顶模应用越来越广泛的时候,研发人员却发现了其中的不足:顶模的支撑体系在核心筒内部,而上方的钢平台面积足有一千多平方米,随着建筑高度与建造难度的不断提升,这种头重脚轻的模架体系整体抗侧刚度不足,承载力有限,且与核心筒内的箱梁、电梯的协调复杂。经过激烈的讨论,中建三局总工程师张琨创新性地提出“搓衣板”式的爬升方式,在核心筒外侧墙体表面浇筑出2—3厘米素混凝土微凸支点,顶模的承力件就像人的手脚,紧扣在支点上,把剪力传递到核心筒结构上,核心筒就变成了攀岩墙。四周油缸同时顶起时,支承机构驮着顶模一点点向上提升。

  第三代顶模——微凸支点智能控制顶升模架最大高度27.8米,竖向横跨3个半结构层,实现钢筋绑扎层、混凝土浇筑层、混凝土养护层分层流水施工;长35米、宽35米的顶部平台提供充足的施工空间和材料、机械设备堆场,顶升液压系统的推力也大幅提升至2400吨。

【超高层建筑施工装备集成平台的研发】
  中建三局的技术人员在以上三代低位顶升模架的基础上,经过近两年的技术攻关,成功研制出超高层建筑施工装备集成平台,这是全球首次将超高层建筑施工的大型施工装备直接集成于平台上,实现了一体化安装与爬升,并将核心筒立体施工同步作业面从3层半增加至4层。高度的设备集成使平台如同移动的“制造工厂”,可实现在“工厂”里造摩天大楼,显著提升了超高层建筑施工的机械化、智能化水平。

  在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科协组织充分利用其横向组织的优势提供了多方位的服务。针对技术研发过程中外部交流方面存在的问题,中建三局科协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积极与中国科协、省市科协协调对接,及时对接全国学会、科研机构和高端人才,组织开展多次高端学术交流活动,积极为课题组建言献策,切实帮助课题组解决了困难。在成果转化方面,中建三局科协多次开展相关培训、科普讲座、技术指导等活动,帮助课题组打通了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促进了该项成果的有效转化。

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空中造楼”平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是我国超高层建筑装备的重大创新与进步,提高了建设施工的安全性、应对复杂结构的适应性和绿色施工水平,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具有重大的应用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