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4500米级深海遥控机器人:“海马号”
 




成果简介

  “海马号”是中国自主研制的首台4500米级深海遥控无人潜水器作业系统。2014年2月20日至4月22日,“海马号”搭乘“海洋六号”综合科学考察船,分3个航段在南海进行海上试验获得圆满成功,并通过国家863海洋技术领域办公室的验收。此次海试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了大深度无人遥控潜水器的各项关键技术,并在关键技术国产化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是我国深海高技术领域继“蛟龙号”之后又一标志性成果。

历史背景

  深海潜水器装备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国家海洋资源勘探开发的科技水平,乃至海洋权益的维护能力。深海潜水器装备技术是海洋探查和资源开发利用不可或缺的手段,发展该技术不仅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家海洋军事安全有极为重大的意义,还将对未来深海打捞、救援、海洋旅游业、海洋空间利用等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战略意义。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面向深海的装备技术水平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且诸多关键技术为少数发达国家所垄断,严重制约了我国参与国际海洋竞争的能力和向更深更远的海洋进军的进程。在此背景下,2008年科技部通过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863计划)支持的“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研发与应用项目,正式开启了我国深海资源探查与开发、深海潜水器装备技术开发的进程。

创新历程

  “海马号”的研发工作十分艰难,凝聚着许多参研科学家、教授、学者和工程师的心血与智慧。六年间,团队成员翻译和查阅文献超过1000篇,进行了大大小小上千次试验。广州海洋局主要参与专家陈宗恒提到,当时国内大深度作业型遥控无人潜水器的研发尚属空白,基本无经验可循,项目组的中青年技术力量缺乏深潜器相关研究基础,只能从零开始。

  “海马号”ROV系统要在4500米的深海工作,每个零部件都要承受高压力和腐蚀性的工作环境,任何一个环节的缺陷都可能成为致命弱点。而在材料和工艺方面,国内的技术水平存在先天不足的缺陷,每一根电缆、每一颗螺丝都有可能影响到整个系统的运行,因此成千上万根电缆和螺丝都要一一挑选和测试,一个拳头大小的耐压密封灯罩都要经过十多轮的设计和改进才能最终满足使用要求,研发过程 的艰难可见一斑。

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海马号”无人遥控潜水器从科研成果到实用化深海调查装备的快速转化,是我国科研成果在地勘领域投入实际应用并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成功范例,填补了我国深海探查作业手段的一项空白,在我国深海技术装备研发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参与研制“海马号”的团队在总体技术、机电、控制、材料、维护和应用等多学科领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经处于国内同行业的领先水平。 

  当前,“海马号”已分别在南海中央海盆、南海北部陆坡和西太平洋采薇海山结壳资源分布区进行了海底作业,布设了科技部、国土资源部等永久性标志物,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产深海探查装备在深海海底留下的足迹,并将永远在大洋深处闪耀着中国智慧,彰显着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