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台国产蒸汽机车:“八一号”
 




成果简介

  1952年7月26日,青岛四方机厂(现中车集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出我国首台蒸汽机车,机车重92.07吨,车长22.6米,构造速度80公里/小时。该机车因为在“八一”前夕诞生而被当时的中国铁道部命名为解放型“八一号”。

历史背景

  1952年初,新中国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国民经济的恢复,各条战线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但是,各行各业的建设都离不开“铁路先行”,而铁路运输设备的落后又是制约交通大运输动脉的“瓶颈”。因为,中国自1876年建成的第一条营业性铁路——上海吴淞铁路,到1952年上半年这漫长的76年时间里,在神州大地铁路线上奔跑的机车,均是英、美、德、日等国的旧型蒸汽机车,没有一台是国产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时值抗美援朝关键阶段,中国却还没有自己造的机车,工人们只能使用外国的旧零件对机车进行组装和修理。1952年,朱德视察四方机厂时,提出“四方机厂工人要为中国人争气,造出自己的国产机车”,我国自主制造蒸汽机车的征程由此开启。

创新历程

  为了能够拥有我国自行研制的最先进的蒸汽机车,加大中国铁路的运输能力,支持抗美援朝战争,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决定由青岛四方机厂承担研制新型蒸汽机车的任务 。

  四方机厂曾于1949年成功抢修“中苏友好”号机车,又于1950年成功改进仿制了“国庆周年”号机车,积累了有关技术数据和丰富的研制经验。在接到铁道部的指令后,四方机厂立即召开了党委会议并成立了新型机车设计小组。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后,终于设计出了“解放”型干线货运蒸汽机车。从设计效果图来看,该型机车功率大、速度快,而且降低了单位功率的蒸汽消耗量和金属消耗量,从而极大地改善了机车的技术性能,为早日生产出新型蒸汽机车奠定了基础。

  为 了制造出自己的机车,围绕部件的技术革新很快在工人间如火如荼地展开。针对解放初期车轴坯砖供应不足的问题,工程技术人员用电炉冶炼的优质碳索钢铸冶出合格钢锭,还发明了将机车的部分零部件用球墨铸铁材料生产的先进方法,有力地解决了原先设计图纸中难以预见到的问题。刚从唐山铁道学院毕业分配到工厂的青年技术人员顾家鵷,在技术革新中发明了“扒缸机”,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直接关系到火车头安全的锅炉安全阀过去主要靠进口,质量还不过关,工人于兴泰专心研究,废寝忘食地做模型,经过1个多月的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新的安全阀,突破了限制压力范围的质量难关。以唐宗玉名字命名的翻砂场“唐宗玉汽缸铸造小组”,大胆采用了前苏联郭瓦廖夫流水作业法,并结合制动轴承载风包的实践经验,使每个汽缸的制造时间由原来的70多个工时减少到26个工时,在同行业中创造了全国新纪录。全国铁路模范、优秀团员、翻砂工王继伯改进了“闸瓦托”操作法,发明了“漏板翻砂造型法”,不仅数倍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省去了好几道复杂工序,这项发明打破了全国同行业的最高纪录。

   月牙板是机车上重要部件之一,没有它,机车拉不动货,然而由于技术水平低,起初四方机厂的工人们造出的月牙板总是很快被磨坏,为此厂里成立了“月牙板表面渗碳处理”技术组,经验丰富的老工人丁学文白天去商店询问化学药品的含碳情况,晚上恶补化学知识,自行准备材料进行了上千次的反复实验;技术组在缺乏渗碳处理技术知识情况下,克服化验设备不足、缺少化学药品等诸多困难,最终成功地制造出了机车月牙板,其质量不但达到了标准,而且赶上了当时国际上同类型产品的先进水平。 

   工人们废寝忘食、吃住在厂里,干中学、学中干,经过无数次失败、无数次重来,自主研制生产大大小小的零件达1万多个,终于将制造中国机车的梦想变作了现实,这是中国机车人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精神的觉醒。

   1952年7月26日,国产第一台仿制蒸汽机车在四方机车工厂完成组装并试运行。“八一号”机车在此后几十年岁月里,几乎跑遍了全国各个角落,到1992年5月30日,“八一号”在淮南机务段光荣“退役”。

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解放型“八一号”蒸汽机车的诞生,掀开了中国铁路工业崭新一页,结束了中国人不能自行制造机车的历史,成为新中国机车工业变修为造的重大转折。1952年8月,“八一号”开始投入运营,肩负起抗美援朝和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重任。在此后几十年岁月里,该机车始终奔驰在铁路线上,为祖国铁路运输和经济建设服务。 

   在解放型蒸汽机车的基础上,我国的铁路工业经历了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和电动机车的转变,不断取得更多的突破。而“八一”号解放型机车将永远是我国机车制造业上闪亮的开始,具有独特开创性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