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
 


成果简介

  1958年3月13日,人民日报报道我国第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在上海诞生。该机为便携式7晶体管中波段超外差式收音机,木质外壳,带提手,整机尺寸为270毫米×160毫米×92毫米。所有50多种零件均实现小型化,只有7只三极管和2只二极管是国外产品。

历史背景

  “二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电子工业取代了传统的重工业,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新支柱,而收音机工业又是当时电子工业中用于民用的主体。然而近代中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作为无线电心脏的电子管,当时中国还不能独立制造,其他的无线电元件也大多依赖进口,因此中国的收音机制造当时就只能建立在对国外产品组装的基础上,产业分布也都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上海、天津、南京这三大城市。新中国成立时,全中国只有几个比较像样的有线电和无线电工厂,日式机床不到1000台,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几乎为零。

新中国成立后,无线电制造业得以恢复。响应“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中国的知识分子、技术人员克服外界封锁的困难,在海外回国的一批半导体学者的带领下,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半导体产业。

创新历程

  电子工业是20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党和国家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陆续建立了一批生产电子产品的骨干工厂和科学研究单位。1958年3月11日,上海宏音无线电器材厂工程师张元震领导的试制小组,与天和电化厂等9家工厂以及上海无线电技术研究所共同协作,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此后,上海、北京、南京等地的一些无线电工厂先后生产出“春蕾”“飞乐”“红灯”等半导体收音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南京无线电厂生产的相“熊猫”牌半导体收音机。随后,半导体收音机逐渐在全国推广开来。

  上海宏音无线电器材厂于1958年4月与公利电器厂合并成立上海无线电器材厂,1960年又与永安第三棉纺厂等数家企业合并成立上海无线电三厂,成为中国最早研制晶体管收音机的整机厂之一。1958年8月,上海无线电技术研究所试制成功第一只上海产锗二极管和锗三极管。上海无线电器材厂用这批国产锗晶体管,于1959年国庆10周年前夕组装出美多牌872—1—1型便携式7管中波段超外差式收音机300台并投放市场,首次实现了国产晶体管收音机商品化。1962年9月,上海无线电三厂与上海元件五厂等电子元件制造企业合作,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全部采用国产元器件的美多牌28A型便携式中短波晶体管收音机。当年10月投入生产,建立国内第一条晶体管收音机流水生产线,开创了国产晶体管收音机大批量生产的先河,在中国收音机制造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此后,国产晶体管收音机产地不断扩大,品种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升,产量很快超过电子管收音机。与电子管收音机相比,美多28A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耐震动、寿命长、耗电省和电压低等一系列优点,上市后立即引起轰动。1963年,周恩来总理在出国访问时,将此作为国礼。

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新中国“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的研制成功,让随身携带、移动收听广播成为可能,也开启了人们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五十年代的收音机,是摆在客厅里的独立家电,体积硕大,造型古朴。六十年代晶体管收音机批量上市,开启移动收听模式。到了七八十年代,收音机以黑白灰颜色为主,金属感十足。袖珍、时尚是九十年代收音机的标签。到了21世纪,随着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收音机的功能被内置到MP3、手机等多种智能终端,化身无形,海量信息随时收听。收音机,承载了几代中国人的美好记忆,更见证了新中国数十年的时代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