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成果简介

  1967年6月17日上午8点20分,由徐克江机组驾驶的轰六甲型战机在新疆罗布泊上空投下一个降落伞。伴随着一声巨响,中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试验成功。这是中国继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国防科研领域的又一次飞跃,标志着中国核武器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氢弹爆炸成功的同时,中国政府重申:“中国进行必要而有限制的核试验,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消灭核武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历史背景

  氢弹亦称“热核武器”,它是一种利用氢元素原子核在高温下聚变反应于瞬间放出巨大能量起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氢弹是在原子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它比原子弹性能要优越得多,所以世界上几个核大国,核武库里主要是氢弹。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没有核武器的时候,美国的几个总统都曾经威胁对中国使用核武器。为了打破他们的核垄断,粉碎他们的核威慑,中国必须有自己的氢弹。

  1965年1月,毛泽东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长远规划设想的汇报时指示,原子弹和氢弹都要有。随后,中央专委确定力争1968年进行氢弹装置爆炸试验,并批准了二机部《关于突破氢弹技术的工作安排》。

创新历程

  在重重技术封锁的国际环境中,中国的氢弹研发完全依靠自力更生,从头摸索。然而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速度之快令人惊讶!其中的诀窍在于进行原子弹攻关时,钱三强就已经在为氢弹的研制做准备了。他组织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的黄祖洽等组成一个从事氢弹理论探索研究工作的机构,名称叫“轻核反应装置理论探索组”(以下简称“轻核理论组”)。从1960年到1965年初,轻核理论组在数学组和实验组的帮助下做了很多颇富成效的工作,这在后来突破氢弹原理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后来于敏又率领研究室的一部分人员到上海华东技术研究所,利用该所的J501计算机完成加强型核装置——三相氢航弹优化设计的任务。于敏带领的小组日夜加班,进行了大量数值模拟计算,很快算出了一批模型。从结果看很接近当初的目标,但是还存在一个问题:这批模型的聚变份额很低,这表明其中的热核材料并没有充分燃烧。为了找出原因,于敏经常深入计算机机房,一看就是几个小时,经过细致深入的分析,他敏锐地意识到问题的关键是要大幅度提高热核材料的密度,而这只有利用原子能才有可能实现。

  于敏又经过几天几夜的估算,分析原子弹爆炸所释放的各种能量形式,明确了其中一种比较容易控制的能量形式,然后想出了一个提高其利用率的精巧结构。他说:“过去大家都很重视对原子弹的压缩,现在看来热核材料的压缩更重要。”“要实现这么大的压缩度,靠炸药不行,要靠原子能!”

  经过多年的苦苦探索,使热核材料充分燃烧的关键因素和创造这些因素的技术途径终于被找到了,那就是利用原子弹作为“扳机”(“初级”)来引爆“被扳机”(“次级”)的两级氢弹原理理论设想方案。

  要使氢弹原理理论设想方案从理论变成现实,就必须通过核试验的实践来检验原理是否正确、技术上是否现实可能。这就是突破氢弹技术最重要的一次核试验,代号为“629试验”。

  1966年,在青海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厂)六分厂的爆轰场地上成功进行了629冷实验,这是一次氢弹原理试验装置的全尺寸模型的爆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新的实验装置工作正常。同年12月,二机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和221厂实验部的同志们前往新疆核试验场地进行629热实验。629热实验的核测试项目和规模都非常大,全部探测仪器和记录设备都要自己动手安装调试,所以每一项工作都必须严格、细致地完成。当时负责核测试项目的研究室主任唐孝威每天都要去现场检查,和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安装和调试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

  629试验装置在100多米高的试验铁塔顶上安装就绪后,于1966年12月28日实施了629热试验。当起爆“零时”到来后,一道非常亮的闪光透过天空,观察员看到桌子上的计数器开始记录大量的计数。它们随着时间衰减,这和在221厂实验室里用加速器高能中子测量的情况一样。这预示着:氢弹原理试验成功了!

  629试验是一次氢弹原理试验,还不是全当量的氢弹试验,后来,九院领导抓紧全当量氢弹试验的准备,终于在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进行了氢弹爆炸。

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中国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突破原子弹、氢弹两弹(以下简称“两弹”)。中国的“两弹”事业是举全国之力完成的,50 多个单位参加协作,3000多人参与攻关,由中央专委领导,中国科学院、二机部、221厂(青海矿区)等负责研制。中国原子弹和氢弹事业的成就,是中华民族科技创新的伟大创举,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标志着中国从此迈入核时代。我国的“两弹”试验和外国相比,事故最少,成功率最高,耗资也最少,在决策、管理、技术等方面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多年后,邓小平同志说,没有“两弹”的爆炸成功,就没有中国后来的国际地位,就没有全国人民在危难之时自豪和坚挺的民族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