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炉稀土硅铁合金
 




成果简介

  1959年12月30日,新中国第一炉稀土硅铁合金在包钢第二选矿厂(包钢稀土一厂)出炉,标志着我国稀土工业的开端。包头成为全国稀土工业的发祥地。

历史背景

  稀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一个国家要想提高自己的军事实力,研制高精尖武器装备,都离不开稀土资源的帮助。正因如此,几百年来,世界各国一直在寻找稀土、研究稀土、应用稀土。1927年,地质学家丁道衡随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在绥远省达尔罕旗发现白云鄂博铁矿。1933年,丁道衡结束考察后,委托何作霖对白云鄂博矿石进行研究。1935年,何作霖编著的《绥远白云鄂博稀土类矿物的初步研究》在《中国地质学会会志》第十四卷第二期发表,他也由此成为第一个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白云鄂博矿物中存在稀土的人,并被誉为“中国稀土矿床之父”。

  1953年,国家决定利用白云鄂博的矿资源,在包头建设一个大型钢铁集团,定名为“五四”钢铁公司,就是如今让包头人引以为傲的包钢。1956年,白云鄂博铁矿建成。之后到1961年期间,包钢试验厂即后来的包钢稀土二厂、选矿厂即后来的包钢稀土一厂、8861试验厂即后来的包钢稀土三厂,相继建立。至此,包头的稀土工业开始兴起。

创新历程

  20世纪50年代末,包钢建设正值高潮时期,许多厂矿陆续投建。一号高炉投产后,包钢即着手生产稀土产品,开发新科技生产项目。1958年,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和包钢设计院合作,编制了《包头稀土金属试验厂设计意见书》。同年8月,时任包钢副总经理李超就包钢筹建稀土金属厂事宜与冶金部有色金属司、有色设计院、上海冶金陶瓷研究所负责人交换意见,并起草《关于包头稀土金属厂筹建工作》的报告呈交冶金部和包头市委。

  同年9月,包钢决定抽调申毅等12人组建稀土金属厂筹备处;10月4日,冶金部发出《关于包头稀土金属试验厂建设原则的通知》;11月3日该筹备处正式成立。1958年年底,《包钢有色金属厂筹备处3个月筹建工作基本总结》中写道:从9月末开始调集人员,建立小型试验车间,到12月底,用土洋结合的办法,生产出了混合稀土氧化物、混合稀土金属和铈、镧、镨、钕、钐五种单一稀土氧化物。1959年1月,包钢稀土金属试验厂破土兴建。自1958年11月至1959年3月,包钢有色金属厂筹备处用试验厂冶炼白云鄂博矿石的小高炉炉渣,试炼稀土硅铁合金获得成功。

  1959年6月,撤销有色金属厂筹备处,成立包钢第二选矿厂;6月17日,包钢与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地质研究所、北京化学研究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上海冶金陶瓷研究所、冶金部矿冶研究院、内蒙古地质局共同签署“白云鄂博铌、钽、稀土矿床的工作计划协议书”。由包钢541地质队和地质所共同负责白云岩的稀土勘探工作。同年9月,中科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著名岩石矿物学家何作霖与苏联科学院教授索洛科夫等19人组成的中苏合作地质队,完成了对白云鄂博矿床中的轻稀土元素进行地球化学、矿物学及成矿规律的研究。1959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国防委员会主任叶剑英元帅和国务院副总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自治区主席乌兰夫等陪同下到包头视察,为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剪彩,16日在包头一宫作报告,并在市委院内接见包钢和包头市先进工作者。

  1959年12月30日15时07分,包钢第二选矿厂(包钢稀土一厂)第一座5吨电炉建成并炼出第一炉稀土硅铁合金。这是包头工业规模生产稀土合金的起始点。亲历过那段岁月的杨田铸老人回忆,因为当时处在经济困难时期,第二选矿厂其实只建了一个车间,下设三个工段:一工段,利用电炉以高炉渣和硅铁提炼硅铁稀土合金;二工段,利用硅铁稀土合金,以湿法提取稀土氧化物和氯化物;三工段,利用稀土化合物通过电解炼出稀土金属。当时由于资金问题,设备未配齐,无法正规试产,工人们只能因陋就简,小规模土法生产。第一炉稀土硅铁合金以及后来的稀土金属就是在这样简陋的生产条件下诞生的。

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国内第一炉稀土硅铁合金的试炼成功标志着包钢稀土产业发展就此发端,也打开了我国稀土工业发展的大门。1960年4月,冶金部决定在包钢第二选矿厂建设年产5000吨至10000吨稀土硅铁合金的反射炉车间及其配套工程。1964年代号为8861的包钢稀土三厂建成投产,1963年,以聂荣臻副总理主持制定包头矿综合利用、稀土科研、生产和应用3年规划为标志,正式奠定了包钢稀土资源的重要战略地位;1966年,选矿厂第一系列生产线开始稀土精矿试验性生产;1997年,内蒙古包钢稀土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被誉为“中华稀土第一股”;2000年,包钢稀土精矿产量突破6万吨,成为世界最大的稀土原料生产基地。青藏铁路线上有包钢的稀土钢轨,内蒙古草原“风电三峡”有包钢生产的永磁磁体,“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号系列飞船、“中国探月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都有包钢稀土产品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