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艘自行设计建造的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
 




成果简介

  “东风号”远洋货轮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艘自行设计、建造且全部采用国产材料和设备的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由江南造船厂制造,1965年交付使用。该船总长161.4米,船宽20.2米,船深12.4米,载重量1.3488万吨,排水量1.7182万吨,具有较强的续航能力。1968年1月8号,“东风号”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宣告“东风号”全部建成。

历史背景

  造大飞机、造大轮船是中国人强国梦的重要内涵。造万吨巨轮承载着毛泽东等人追赶世界的梦想。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连续视察江南造船厂、芜湖造船厂,发出我国要造大船造快艇的号召,这极大地鼓舞了造船厂的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他们纷纷决心要建造出中国人自己的万吨轮船。经过努力,1958年11月27日,由苏联转让技术和设备建造的我国第一艘“567”型万吨级远洋货轮“跃进号”下水。它可以装载谷物、杂货,并可航行于世界任何航区。这虽是新中国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船,但是自主与外援的结合物,严格来说,只是一艘仿造品或者说是“DIY作品”,谈不上“自主知识产权”。

  根据毛主席一贯的思想,中央领导明确指出,仿制是手段,通过仿制过渡到自行研制才是目的,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点上把转让制造同改进提高和国产化相结合,走自我研制的发展之路。随后,中国自行设计、制造万吨远洋船的计划被列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九局第二产品设计室承担了设计工作。1958年末,交通部远洋运输局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委托一机部所属的江南造船厂承造。双方于1959年1月正式签订了建造协议。

创新历程

  江南造船厂修造过许多船,但建造国内自行设计的万吨船还是第一次,根据当时的设备、技术状况,困难是很多的。刚开工,第一道工序放样就遇到放样楼场地不够长,无法进行线型放样的难题。放样工人们经过研究,采用按比例缩小3/4的方法,解决了场地问题,并采用了线型活络多用样板,替代单用样板,效率成倍提高,结果用12天时间完成原计划15天的放样下料任务。第一炮打响了。

  以前,江南造船厂都是采用双岛式建造法。这是船体总装时常用的建造方法,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准分段同时进行总装。这种方式不仅作业面积广,还能使焊接部位不易变形,适宜造吨位较大的船。但为了加快装配速度,工厂决心进行大胆创新。进入船体装配前,蔡德福等工程技术人员参阅了数百份图纸资料,经过反复研究和学习苏联造船装配方法及大连造船厂的组建方法,以三岛式建造法替代过去的双岛式建造法,使万吨轮底板一上船台,即可分三路同时施工,速度提高近五倍。

  江南造船厂围绕万吨轮生产技术的关键环节,先后进行了300多项重大技术革新,改进工艺和设计180余处,工厂机械化程度从原来的37.9%提高到97.8%。这些技术革命项目的实现,为万吨巨轮的胜利下水创造了条件。1960年春,巨轮船壳组建成功,于4月15日下水。在新船下水典礼上,交通部上海海运局局长李维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交通部正式命名该船为“东风号”。

  船壳下水后,接下来是建造船体。“东风号”轮船在船舶设计建造上一定程度借鉴了苏联的岛式造船技术,但在研制船用配套设备方面,走的是自主研发道路。柴油机是船舶的“动力心脏”。“东风号”柴油机由一机部九局产品设计四室、沪东造船厂、上海船舶修造厂、上海交通大学、新中动力机厂五家单位组成的产、学、研“三结合”设计组合作制造。图纸设计完成后,柴油机分别由沪东造船厂、上海船舶修造厂和新中动力厂三家单位同时投入生产,并最终选定由沪东造船厂进行试制。由于缺乏经验和技术参数资料,随后生产出来的柴油机出现很多问题。经过技术人员不断地修正、改进,反复试验分析及整机调试,历时近五年,这些问题终于得到全部解决。
“东风号”是全国大协作的产物。船用高强度低碳合金钢材,是冶金部钢铁研究所与鞍山钢铁公司共同研究成功,由鞍钢生产的。船用主机是上海沪东造船厂试制的中国第一台8820匹马力的低速柴油机。船用电罗经是上海航海仪器厂试制的中国第一套电罗经。其它船用辅机、仪表仪器等配套设备的协作单位涉及全国18个部、16个省市所属的291工厂和院校,这些协作单位为“东风”号提供了2600多项器材和设备,其中包括40余项新试制的船用产品。

  1965年12月31日,“东风”号竣工交船。翌年,经国家船舶检验局检验,它的快速性、装载量、钢材消耗量和机舱长度等指标都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

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东风号”的设计和建造,对中国船舶设计、建造工艺水平,以及船舶设备的配套生产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很大的促进,为中国批量建造万吨以上大型船舶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中国自行设计建造万吨级船舶的先河,给造船工业带来勃勃生机,也成为中国人团结而富有创造力的象征。“东风号”万吨巨轮胜利建成的喜讯公布之后,大连、天津、广州等地造船厂纷纷上马,批量建造我国万吨级远洋货轮。随后“阳”字号、“风”字号等几十艘巨轮,如雨后春笋相继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