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辆汽车:解放牌载重汽车
 




成果简介

  1956年7月13日,新中国第一辆汽车——解放牌载重汽车在吉林省长春市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一汽集团前身)下线,这是新中国汽车工业甚至机械工业的一个重大里程碑,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这辆以苏联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厂出产的吉斯-150型载重汽车为蓝本的解放卡车,拥有90匹马力的六缸汽油发动机,载重量为4吨,最高时速达到65公里。这款型号为CA10的载重卡车生产了30余年,解放牌汽车也成为了中国人心中的国产汽车鼻祖。

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发展工业成为重要任务。当时,在我国的公路上,行驶着130多种不同牌号的汽车,但是没有一种是我国制造的。中国人何时能开上自己制造的汽车,一度成为时代之问。1949年12月,毛泽东启程前往莫斯科,在访苏期间参观了斯大林汽车厂,当看到一辆接一辆的汽车驶下装配线时,当即决定新中国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工厂。在与斯大林会谈两个月后,中苏两国政府签下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同时商定由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第一个载重汽车厂。经过精心筹划,1951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批准在吉林省长春市建厂。1953年6月,毛泽东签发《中共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建设长春汽车厂的指示》,同时,建设新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被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中。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以下简称“一汽”)奠基典礼举行,毛泽东题词“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 奠基仪式后,一汽工程正式上马,一场规模空前宏大的建设工程迅速展开。

创新历程

  为了建设一汽,全国人民给予了大力支持,不仅把最先进的机械设备,最优质的木材石料,无数的专家人才,学生志愿者汇集到了这里,有的人还自发捐款邮寄给一汽筹建工作组。在建厂时期,全国各地为一汽输送了大量干部和技术工人,培训了大批青年工人。以建筑五师、机电安装公司为代表的两万多名建设队伍,成为一汽建设工地的主力军。

  为生产出新中国第一辆汽车,由一汽技术人员自制的汽车零部件有2335种,各种工装、非标图纸达10多万张,描图员就有100多人。就是靠着工人们你追我赶不服输的干劲儿,1956年7月13日,在一汽建厂3周年的前两天,由中国人自己制造、被毛主席命名为“解放”牌的第一辆汽车——CA10型解放牌卡车终于驶下了装配线,C指的是中国,也是长春的首字母,而A代表第一的含义。

  解放牌载重汽车是以苏联生产的吉斯150型汽车为范本,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改进部分结构后设计和制造出来的。初期的解放牌汽车有CA10 、CA10B、CA10C等型号,为后桥驱动,6缸直列水冷四冲程汽油发动机,最大功率70千瓦,载重量4吨,可拖带4.5吨重挂车,最高车速75千米/小时,每百千米耗油29升。以后又生产改进的CA15型(包括CA15K,CA15J等),外形与CA10相似,载重量为5吨,发动机功率85千瓦,最高车速80千米/小时。

  这种汽车具有发动机开动后均匀性好、刹车系统安全可靠、结构坚固、使用寿命长等特点,更适合我国大规模建设和原材料、燃料供应情况及公路、桥梁负荷等条件。还可以根据需要把它改装成为各种用途的汽车,如公共汽车、加油汽车、运水汽车、倾卸汽车、起重汽车、工程汽车、冷藏汽车和闭式车厢载重汽车等。解放牌汽车在投产后的几年里,一汽广泛调查该车型在北方极寒及南方潮湿条件下的使用情况,并着手改进产品设计,解决了如改善驾驶室的通风和转向沉重等问题。过去,奔驰在华夏大地上的中国汽车,每两辆就有一辆是解放牌。解放牌汽车跑遍了中国,甚至登上了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

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解放牌汽车的诞生,结束了中国不能自己制造汽车的历史,也初步奠定了我国汽车工业的基础。解放牌汽车问世后,迅速成为中国城乡交通和公路运输的主力军。从第一代汽车到1986年停产,解放牌汽车创造了1281502辆产量的历史,几乎占据当时全国汽车产量的一半。

  自诞生之日起,解放牌汽车自主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止,相继荣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内的多项荣誉,走出了一条替代进口的“智造”之路。截至2018年底,解放卡车经历了七代更迭,产量突破了700万辆。解放品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缔造的民族品牌,是新中国一路走来的亲历者、建设者、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