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天然橡胶生产基地:海南天然橡胶种植基地
 




成果简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坚定地自主发展天然橡胶事业,用实际行动回应西方的封锁。为尽快建立新中国自己的橡胶产业,扩大培植橡胶树保证国防及工业建设的需要,提升橡胶自给率,从1951年底起,我国就陆续从各地动员、调集和征集以人民解放军为主体,包括农林专家、技术人员、大学生以及归国华侨等,多达数十万人奔赴雷州半岛和海南岛,打响垦殖天然橡胶的战役。

   1952年1月1日,华南垦殖局海南分局成立。华南垦殖局海南分局成立后,海南开始了大规模的开荒垦殖,橡胶树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中央有关部门和华南分局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均给予大力支持。到1953年上半年,在大开荒90多万亩的同时,海南垦区共种植橡胶树36.95万亩,营造防风林2万多亩,建成中国第一个天然橡胶基地。

历史背景

  朝鲜战争爆发后,西方国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更加严厉的封锁禁运政策,橡胶被列为主要禁运的战略物资之一。此时,中国的天然橡胶基本依赖从国外进口。为粉碎西方帝国主义封锁禁运的阴谋,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中共中央作出在华南地区建立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发展新中国橡胶事业的战略决策。同时,由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急需大量天然橡胶原料,1950年中苏会谈时,毛泽东和斯大林签定了《中苏联合发展天然橡胶的协议》,确定3年之内在中国种植橡胶800万亩,1959年开始向苏联出口橡胶。因此,中共中央明确指出“橡胶事业是国际事业,是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我国进入了轰轰烈烈的橡胶发展时期。

创新历程

  海南岛地处热带,是适宜种植天然橡胶的宝地。早在1906年清末时期,华侨何麟书就从马来亚引进橡胶树苗,在乐会、定安两县交界处创办中国第一个橡胶园。到1949年,全岛的橡胶种植规模有3.63万亩、106.65万株,分布在12个县的2343个胶园中。根据中共中央作出在华南地区建立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的重大决策,1950年9月,海南军政委员会发出通知,号召全岛为种植600万株橡胶苗而努力,同时颁布橡胶树育苗贷款办法,用信用贷款扶助私营橡胶园经营,鼓励发展橡胶种植业。同年10月2日,海南军政委员会把发展天然橡胶生产列为海南建设事业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和海南农业的首要任务,确定对橡胶事业实行“大力恢复,大量发展,以国营为领导,扶助民营为主,有计划地稳步前进”的方针。

  为加强橡胶事业的管理,海南军政委员会在农林处内设橡胶科。1951年1月,橡胶科升格为橡胶垦殖处,1952年改名为海南行署橡胶垦殖处。其任务是摸清已有橡胶园情况,组织恢复生产,依法没收官僚资本家的橡胶园归国家所有,给农民发放橡胶育苗贷款以及筹建地方国营橡胶垦殖场等。1951年初,国家开始拨出专款发展橡胶生产,建立坡塘、南太、南桥、木排、美文等5个国营橡胶垦殖场。同年4月,发放贷款5万元,支持226户胶农恢复生产。经过一系列的工作,海南的公私胶园绝大部分恢复生产并改进割胶技术,增加了产量,提高了制胶质量,新增种植胶树的工作也顺利进行。

  1952年1月1日,华南垦殖局海南分局成立,时任海南区党委书记、行署主任冯白驹兼任局长,局机关驻海口市,领导全岛橡胶垦殖开发工作。自此,海南开始了大规模的开荒垦殖,橡胶树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海南垦区的建设,对巩固国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953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给华南垦殖局首届英模大会题词:“种好橡胶,发展生产,巩固国防”。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到2020年,海南天然橡胶种植面积达到777.83万亩,产量33.78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0.5%。经过近70年的发展,海南天然橡胶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变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国防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